公路景观设计要素
公路景观设计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结合原有地形地貌:
设计时要尽量保留和利用现有地形,避免大填大挖,以保持公路与周围环境的和谐融合,并减少对生态环境和视觉景观的破坏。
满足司乘人员的交通心理和视觉效果要求:
设计时要注重视觉空间的大小、安全设施的色彩和大小、道路感觉的多样性、视觉导向和连续通行心理因素。由于司机在高速行驶中视野有限,沿途景观应大尺度、大色调、流线型,并保持比例协调。
风格鲜明且统一中变化:
公路设计应结合地域特征和人文特点,创造出具有鲜明风格的景观。同时,将公路设施如中央分隔带、路堤路堑边坡、互通立交、服务区、收费站等作为一个整体考虑,确定统一的主题,但在设景的风格、造型、色彩规模等方面有所变化,使沿途景观富有节奏韵律。
公路线形设计的美学要求:
线形设计是公路景观的基础,选择路线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地形地物、风景特点,确定风景控制目标,避免不良特征目标,使沿线视野景观多样化,并巧妙融入自然风景中。平面线形应以曲线为主体,纵面线形尽量避免高填深挖,立体线形应适应地形,与周围景观相协调,总体线形应连续、顺畅、可预知。
结构物景观造型:
公路结构物如桥梁、涵洞、立交、跨线桥、支挡结构物等,不仅是技术经济的合理体现,还要有新颖、优美的外观,并与所在路线的其他结构物及地区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相呼应。
路基路面的景观设计:
通过合理采用路基立面和断面造型,采用分离式路基,使公路结构更好地与自然地形、现有地带的地貌相适应,并与绿化相协调。
考虑使用者的运动心理感受、空间感受和艺术感受:
设计时要站在使用者角度,考虑道路景观的设计方法,包括行人、驾驶者的运动心理感受,以及道路空间感受和道路组织艺术,使景观节奏有序、层次分明,给人舒缓愉悦的视觉感受。
时空多维性、环境多重性、要素多元性和评价多主体性:
道路景观空间是动态和静态、平面和立体的复杂元素构成,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既是功能性的,也是观赏性和艺术性的。评价主体的不同会导致评价原则和出发点的显著差别。
技术标准确定:
包括设计速度、车道数等参数的确定,这些参数应根据公路的等级、功能定位和地形条件进行合理规划,例如高速公路一般设计速度为100 - 120km/h,一级公路在平原微丘区设计速度可达80 - 100km/h,山区设计速度可能会降低到60km/h。
保护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
设计时要避免破坏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生态敏感区域,同时保护沿线的历史文化遗迹,例如在有古村落的地区,公路设计应绕开古村落或者采用地下通道、高架桥等形式减少对古村落风貌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