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高程点由来

测绘高程点的由来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对海洋潮汐的观测。据史料记载,中国最早的水准点建立于青岛,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898年。当时,德国侵占青岛后,为了军事和航运需要,在青岛建立了验潮站,开始进行系统的潮汐观测。1900年,德国人在青岛建立了中国首个海洋水文观测站,对胶州湾的海浪、潮汐、气温、气压等进行了长期观测和记录。

195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测绘局组织人员对沿海一些验潮站进行了专题调查,最终决定将水准原点设在青岛观象山。1954年10月,中国水准原点在青岛观象山正式设立,并由一个主点和五个附点构成水准原点网,这标志着中国高程系统的统一。

我国目前采用的高程基准是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它是以1952年至1979年青岛验潮站观测资料确定的黄海平均海水面作为高程基准面。并在青岛市观象山建立了国家水准原点,其高程为72.260米,作为我国高程测量的依据。

在工程项目中,高程点是通过以下步骤确定的:

1. 由建设单位联系测绘单位到施工现场,用GPS定位出三个点并给出坐标,施工单位按此坐标施工。

2. 高程的确定则是由测绘站进行,使用专业仪器进行测量。

3. 工程项目想要获取已知的高程,可以从城市规划部门获取距离项目最近的已知水准点的坐标和高程。

通过这些步骤和措施,测绘高程点得以精确测定,并为各类工程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