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解除,绩效工资发放有哪些规定?

合同解除,绩效工资发放有哪些规定?

在我国,劳动合同解除是劳动法律关系中常见的一种情况。当劳动合同解除时,关于绩效工资的发放问题,我国法律有明确的规定。本文将针对合同解除后绩效工资的发放问题进行详细解读。

一、绩效工资的定义

绩效工资是指企业根据员工的工作表现、业绩完成情况等因素,给予员工的额外报酬。绩效工资与基本工资不同,其发放具有浮动性,与员工的工作表现紧密相关。

二、合同解除后绩效工资的发放规定

  1. 依法解除劳动合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用人单位依照法律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支付给劳动者经济补偿。其中,经济补偿包括以下几项:

(1)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2)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3)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在此情况下,绩效工资可以作为经济补偿的一部分,按照上述规定进行发放。


  1. 非法解除劳动合同

如果用人单位非法解除劳动合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八十八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支付劳动者赔偿金。赔偿金的数额为经济补偿金的二倍。

在非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况下,绩效工资的发放也应当按照上述规定执行,即按照经济补偿金的数额进行赔偿。


  1. 劳动者主动提出解除劳动合同

当劳动者主动提出解除劳动合同,且用人单位同意的情况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此时,绩效工资的发放可以按照以下方式处理:

(1)根据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2)如果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3)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1. 劳动合同到期终止

当劳动合同到期终止时,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合同约定支付劳动者绩效工资。如果合同中没有约定绩效工资的发放,用人单位应当参照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和月工资,按照上述规定进行发放。

三、注意事项

  1. 绩效工资的发放应当符合法律规定,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2. 用人单位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应当及时向劳动者支付绩效工资。

  3.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对绩效工资的发放有争议的,可以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总之,在合同解除后,绩效工资的发放问题涉及到法律、经济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都应当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确保绩效工资的合理发放。

猜你喜欢:个人绩效合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