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德育课程标准

中小学德育课程标准

中小学德育课程标准旨在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全面发展。以下是中小学德育课程标准的要点:

课程性质

品德与社会: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道德与法治:在小学“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以及初中“思想品德”基础上设置,旨在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

课程目标

总目标: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分目标: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能力、知识。

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中国共产党、人民的感情。

理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志向。

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集体、遵守纪律、团结友爱等品德。

自觉纪律教育:教育学生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和学校的规章制度。

民主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

科学世界观与人生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精神。

人道主义与公德教育:教育学生尊重他人、助人为乐等公德。

教学方法

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强调课程设计的整体性,以螺旋上升的方式组织和呈现教育主题。

突出内容的针对性和现实性,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课程修订

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增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强调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实践性。

课程衔接

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整体上相互衔接,注意适合不同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

以上要点概述了中小学德育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这些标准指导着教学活动,确保学生能够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下,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