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测绘贡献
民国时期测绘工作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测绘教育和人才培养
清末民初,广东建立了京师陆军测绘学堂和广东陆军测绘学堂,培养了大量测绘人才。黄慕松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在日本学习测绘后回国,主持全国测绘工作长达18年,被誉为“中国军事测量之父”。
测绘法规的制定和地图编纂
在黄慕松任内,颁发了《一万分之一、五万分之一地形图图式》和各种测量法规,如《二十万分之一民国图编纂规则》和《五万分之一地形十年迅速测量计划》。
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
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先后组织了全国范围的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工作。1914年制定了第一个“十年速测计划”,1929年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新的《全国陆地测量十年计划》,最终在1∶5万比例尺地图完成了计划的77.2%。
地图投影和分幅的科学规定
这一时期,机构采用大三角测量法,辅以天文测量、基线测量和水准测量等,并对地图投影、图廓范围进行了科学规定,如采用兰伯特正形割圆锥投影,分幅方式从旧图廓分幅转为经纬度分幅。
实际应用和地图制作
张謇在南通师范学校附设测绘科,培养了一批测绘人才,并实测绘制了1∶5000的全境详图,为南通的规划建设提供了客观依据。
李爽通过扫描归档、空间配准和古今对照的方法,发展了一套针对民国地形图集的自动配准方法,验证了《汉珍数位地图集》的配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