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税的文献综述

环境税的文献综述

环境税法自2018年1月1日起在中国开始实施,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了环境费改环境税的新阶段。这一制度的建立旨在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通过税收手段解决排污费制度执法刚性不足的问题,提高纳税人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从而减少污染物排放。

环境税研究文献综述

研究脉络

起源与发展:环境税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福利经济学家庇古的外部性理论,即庇古税。在中国,环境税的研究起步较晚,但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自20世纪90年代起,环境税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

政策与法规:2007年,中国国务院颁布《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首次提出研究开征环境税。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正式实施,标志着环境税制度的确立。

研究视角

环境税的功能定位:何锦前在2016年提出,环境税法的功能定位应基于对“零税收论”的反思,强调其在促进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

环境税与其他税种的关系:韩利琳在2019年的研究中指出,环境税与消费税、碳税等税种存在研究上的联系和区别,环境税的研究应考虑这些相关税种的视角。

研究意义

理论与实践:环境税的研究不仅涉及理论探讨,还包括实践中的应用。燕洪国在2019年的综述中提到,环境税的实施有助于资源有效利用,反映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与社会机制。

制度影响:张萍在2018年的研究中指出,环境保护税的实施有利于提高纳税人的环保遵从度,减少排放,对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积极意义。

结论

环境税法的研究和实践表明,税收手段在环境保护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中国环境税法的实施为环境治理提供了新的动力,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