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翻译中的被动语态处理
材料翻译中的被动语态处理
在翻译过程中,被动语态的处理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被动语态在英语和汉语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但由于两种语言在语法结构、表达习惯和语义功能上的差异,使得被动语态在翻译中具有一定的难度。本文将从被动语态的概念、分类、处理原则以及具体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被动语态的概念
被动语态是英语和汉语中常见的语法现象,它表示动作的承受者,强调动作本身。在被动语态中,动作的执行者通常不明确或者不重要,而动作的承受者则被突出。例如,英语中的“the window was broken”和汉语中的“窗户被打破了”都是被动语态的表达方式。
二、被动语态的分类
根据被动语态的结构和功能,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简单被动语态:由“be+过去分词”构成,表示动作的承受者。例如,英语中的“The book was written by me”和汉语中的“这本书是我写的”。
确定被动语态:由“be+过去分词+by+施动者”构成,强调动作的执行者。例如,英语中的“The letter was sent by him”和汉语中的“信是他寄的”。
不定被动语态:由“be+过去分词”构成,动作的执行者不明确。例如,英语中的“The house is built”和汉语中的“房子被建了”。
现在分词被动语态:由“being+过去分词”构成,表示动作正在进行。例如,英语中的“The door is being painted”和汉语中的“门正在被刷漆”。
过去分词被动语态:由“have/has been+过去分词”构成,表示动作已经完成。例如,英语中的“The task has been finished”和汉语中的“任务已经完成了”。
三、被动语态的处理原则
在翻译被动语态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保持原意:在翻译过程中,应尽量保持原句的意思,避免因翻译不当而造成误解。
符合汉语表达习惯:在翻译被动语态时,要考虑汉语的表达习惯,使译文更加自然、流畅。
体现句子结构: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句子结构的调整,使译文在语法上更加合理。
适应语境:根据不同的语境,灵活运用翻译技巧,使译文更加准确、生动。
四、被动语态的处理方法
翻译为主动语态:将被动语态翻译为主动语态,强调动作的执行者。例如,英语中的“The window was broken”可以翻译为“有人把窗户打破了”。
翻译为汉语被动语态:将被动语态翻译为汉语被动语态,强调动作的承受者。例如,英语中的“The letter was sent by him”可以翻译为“信被他寄了”。
翻译为其他表达方式:根据具体情况,将被动语态翻译为其他表达方式,如使用“被”、“受”、“遭”等字眼。例如,英语中的“The house is built”可以翻译为“房子被建好了”。
翻译为定语或状语:将被动语态翻译为定语或状语,使译文更加简洁、明了。例如,英语中的“The book was written by me”可以翻译为“这本书是我写的”。
总之,在材料翻译中,被动语态的处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翻译者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和丰富的翻译经验。通过遵循处理原则和运用各种翻译方法,可以使译文更加准确、流畅,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猜你喜欢:医学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