胀缝做法

水泥混凝土路面中胀缝的做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胀缝应与路面中心线垂直,缝壁必须垂直,缝隙宽度必须一致,缝中不得连浆。缝隙上部应浇灌填缝料,下部应设置胀缝板。

传力杆的活动端可以设在缝的一边或交错布置,固定后的传力杆必须平行于板面及路面中心线,其误差不得大于5cm。传力杆的固定可以采用顶头木模固定或支架固定安装。

胀缝板通常采用软木类板材(如衫木板、松木板)和合成材料类板材(如粘胶板、泡沫板、沥青浸制压制板)。胀缝板要求平直,尺寸要准确,软木板类板材板中不能有硬结。胀缝板宽通常有两种做法:一种板宽比路面板厚小4cm,然后用胶带粘4cm宽的泡沫板,在浇筑后混凝土达到5mpa后凿除泡沫板,灌入填缝料;另一种胀缝板宽度与路面厚度相同,然后直接凿除胀缝板3~4cm,灌入填缝料。

填缝料应选用合格厂家生产的聚氯乙稀胶泥或按要求配制,不得直接用加热沥青进行灌缝。填缝前必须保持缝内干燥清洁,防止砂石等杂物掉入缝内。

在排水不畅路段,一般构造型式胀缝的防水效果往往不理想,容易引起路面基层浸水造成路面断板或错台。如果在普通的胀缝下铺设二毡三油防水层,则能有效地预防因胀缝路面基层浸水而造成的病害。

冬季施工季节时,胀缝一般每100~150m设置一道;夏季施工时,如板厚大于等于20cm,可不设胀缝,其它情况施工时一般每100~200m设置一道。城市道路交叉口各向切点处需设置胀缝。与固定构筑物相接处应该设置胀缝。一般情况下在转弯半径R<150m>

这些做法确保了胀缝在水泥混凝土路面中的功能和耐久性,防止因温度变化等因素引起的路面损坏。